兼職教授

張崇峰,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八院科技委常委、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載人飛船系統和空間實驗室系統副總設計師。張崇峰帶領團隊,曆時16年,從零開始,通過1000餘次地面對接試驗、600餘次分離試驗,成功突破了交會對接機構研制關鍵技術,建立了一套先進的地面模拟試驗系統,為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掌握交會對接技術的國家作出了重要貢獻。


柏合民,上海宇航系統工程研究所科技委常委,空間站系統副總設計師。長期從事空間飛行器結構與機構技術研究,組織研制的我國載人航天二期工程對接機構,圓滿地完成了“神舟八号、九号、十号”飛船與“天宮一号”的交會對接任務,使我國突破和掌握了空間對接技術,目前正在從事空間站實驗艙的研制工作。先後獲得軍隊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突出貢獻者”、“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等獎勵和榮譽稱号。


陳萌,博士,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第八研究院805所副總師、研究員、科技委常委,上海市空間飛行器機構重點實驗室副主任、上海市闵行區領軍人才、中國宇航學會會員、上海宇航學會高級會員。長期從事空間機構技術研究,在空間對接機構、空間機器人及智能操控機構、多體動力學仿真與控制等領域具有創新研究能力。作為主要負責人之一完成我國載人航天首次空間交會對接任務,以第一責任人完成國軍标産品規範《航天器空間對接機構規範》的編制并獲得頒布,先後承擔了空間對接機構、空間大/中/小型機械臂、協作機械臂及末端靈巧工具、機器人宇航員、機器人在軌組裝、星表機器人智能技術等預研項目0餘項,主持和參與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3項。


張偉,博士,研究員,973計劃項目首席科學家,博士生導師,現任上海衛星工程研究所所長。長期緻力于衛星GNC系統、航天器總體技術研究,先後主持科技部“973”、“863”計劃、“火星綠色家園”工程規劃、“探索一代”項目、薄膜光學衛星等重大航天項目研究與論證。提出“光譜測速天文自主導航”新方法、“時間不變性”新猜想、航天器“局部控制MDO”新技術,發明主從非接觸“雙超”新概念衛星平台。先後承擔多項國家重大航天型号研制任務,主持完成我國首顆“風雲三号”氣象衛星控制系統研制,并獲國防科技進步一等獎,曾獲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軍隊科技進步三等獎。發表學術論文40餘篇,獲國家專利10餘項,撰寫相關專著2部。


馬廣富 ,男,漢族,1963年生。教授,博士生導師,現任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校長助理。主要從事最優控制、航天器控制方面的教學與科研工作。曾獲國家教學成果二等獎1項,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1項,省級教學成果二等獎1項,省部級自然科學、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省部級自然科學、科技進步二等獎5項。出版專著、教材3部。發表學術論文200餘篇,其中SCI收錄100餘篇。截至2020年9月,團隊已畢業博士研究生47人,碩士研究生131餘人。其中約四成已進入航天領域科研院所工作,并有多人成為相關領域的技術骨幹和領軍人才。

 

劉魯江同志是我國航天戰線優秀中青年專家、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和中國航天基金獎獲得者、上海市領軍人才。該同志長期專注于國家航天領域重大工程建設,作為核心成員組織完成了我國第一顆空間自主機動飛行器的總體設計、産品研制和飛行試驗,填補了國内發展空白,初步構建了我國第一代在軌服務與維護體系;組織完成發射探月工程等國家重大任務為代表的數十發運載火箭發射,組織推進我國新一代中型火箭研制和重複使用火箭演示驗證工作,提升我國進入空間效能;組織完成了以CE-3/4/5為代表的探月重大工程任務,為我國實現人類首次月球背面探測、世界上第三個月球采樣返回等任務做出了突出貢獻;支撐用戶完成了國内首次基于态勢驅動的跨域聯合演習,軟件系統擁有100%自主知識産權,實現了物理、數字裝備研制雙輪驅動新突破。在項目管中注重平台與載荷一體化設計,自主導航控制等,在航天戰略規劃研究、總體設計、型号系統工程管理、領域交叉融合創新管理有較好的工程實踐經驗。

 

李雲松,博士生導師,長江學者特聘教授,“萬人計劃”領軍人才入選者,優秀青年基金獲得者。本人主要在星載圖像、視頻壓縮編碼和處理領域開展研究工作。以提高遙感信息獲取的時效性為目标,深入研究了可見光全色圖像、多/高光譜圖像、立體圖像、紅外圖像和視頻圖像等各類衛星遙感圖像的在軌成像數據特性、高效壓縮編解碼方法以及基于FPGA的星載硬件系統和高速航天圖像壓縮芯片設計實現方法,在滿足恢複圖像質量要求的前提下提高了遙感圖像的壓縮比和圖像壓縮解壓縮實時處理能力,解決了我國現階段深空探測和對地觀測衛星圖像數據傳輸和存儲的瓶頸問題。先後主持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重大專項、863、總裝國防預研、武器裝備預研、衛星型号任務、總裝軍用電子元器件項目、探月工程、載人航天等十幾項重大科研項目,相關研究成果已經成功應用于嫦娥一号、嫦娥二号、嫦娥三号、嫦娥四号、神州七号、天宮一号以及多顆遙感衛星中,2012年作為第一完成人申報的“深空通信壓縮與傳輸技術及應用”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王波蘭,女,1978年1月生,中共黨員,研究員(2013年),現為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第八研究院副院長。王波蘭研究員是我國航天領域優秀青年專家、軍科委某重點項目首席科學家、制導與控制技術專家組副組長、航天科技集團精導中心常務副主任、型号副總師。長期從事飛行器總體及空氣動力學設計工作,成功研制我國首型高速大機動旋轉飛行器,填補了在該領域的空白,性能達到國内領先、國際先進。先後獲國防科技進步獎一等獎1項、二等獎1項、三等獎1項,集團科技進步獎一等獎2項、技術發明獎一等獎1項等,上海市科技進步三等獎1項,專利60餘項。榮獲國防科技卓越青年人才基金、全國巾帼建功标兵、上海市先進工作者、上海市新長征突擊手、上海市青年科技英才、上海市第五屆感動上海年度十大人物、上海市IT青年十大新銳、集團公司航天創新獎等榮譽。


康志宇,男,1976年3月生,研究員(2012年),現為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第八研究院第八○五研究所副總研究師、所科技委常務副主任。康志宇研究員始終在空間維護領域開展開創性工作,是集團公司航天器總體學術技術帶頭人,曾任軍科委某主題首席,現為某重大方向專家組專家。作為“自主、機動、承載”新型航天器概念核心提出人之一,組織并參加系統工作,支撐863重大項目及技術驗證飛行工程立項,并形成系列化型譜發展規劃,推動維護領域創新發展。獲得軍隊科技進步一二等獎三項。

 

崔萬照,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衛星通信學術技術帶頭人、2013年獲航天貢獻獎和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知識産權優秀發明者,2014年獲陝西省國防工業十大“創新标兵”稱号,2016年獲第四屆“中國電子學會優秀科技工作者”稱号,2016年度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獲得者,2016年獲中國航天基金獎,2017年入選陝西省高層次人才特殊支持計劃領軍人才,主持在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1項,國防重點和重大預研項目3項,多項成果用于北鬥導航工程、天鍊中繼衛星、中星22 号衛星(02)星、中星20 号衛星後續星、天通一号等重大航天工程中,直接推動了航天器微波部件向大功率和小型化方向的跨越式發展,獲省部級獎項3項,授權和受理發明專利61項,發表論文200多篇,出版專著/譯著10部。

 

馬小飛,博士生導師,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學術帶頭人,長期從事空間大型可展開天線結構與機構技術研究和産品開發。2014年入選國家“萬人計劃”青年拔尖人才,2017年獲得中央軍委首屆“卓越青年”和陝西省科技創新領軍人才,被西安交通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聘為兼職教授,先後承擔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國防973課題、10餘項省部級以上研發項目和國家重點衛星型号任務,目前主持國家自然科學重點基金1項,型号任務和省部級預先研究項目3項,共獲得省部級以上科技獎勵6項,其中省部級一等獎3項(第一完成人1項),三等獎3項(第一完成人1項),發表SCI和EI檢索的文章50篇以上,出版譯著1部,已授權發明專利25項(第一完成人7項)。

 

王小勇,主要從事光學遙感成像基礎理論研究和高分辨率遙感相機系統設計、測試與試驗的工程實踐,先後主持及帶領團隊研制成功了三代多型高分辨率空間光學遙感相機。在工程實踐中突破了多項核心關鍵技術,為我國高分辨率相機技術的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制定了大F數TDI成像技術方案,解決了高分辨率相機輕小型化難題,在國内首次實現了長焦距非球面全反射式TDICCD相機的業務運行;制定了掃描TDI成像技術體制,研制出掃描型寬覆蓋相機,解決了高分辨率寬覆蓋的技術矛盾;攻克了大口徑光學制造技術,研制出我國分辨率最高口徑最大的空間相機,極大提升了我國光學遙感技術水平。目前,正在開展甚高分辨率光學詳查相機的研發工作,帶動了先進光學加工、檢測和裝調技術的發展,推動了集成化、智能化電子學及星上處理技術的進步。

 

黃巧林,1989年參加工作,博導,航天院學科帶頭人,SPIE、AAS會員。曆任7個以上國家863及航天預研、型号項目負責人,負責遙感相機的總體研制。作為國家遙感二十六衛星一代詳查相機主任設計師,負責研制了我國在軌口徑最大、焦距最長、分辨率最高的詳查相機,在軌運行4年,圖像成像質量優秀,遙感領域技術國内領先,國際先進,獲航天科技集團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排名第一),國防科學技術進步三等獎(排名第一);作為國家空基項目高分多模相機主任設計師,全面負責相機的總體設計及研制,該相機配備9個譜段,具備極高的分辨率及敏捷成像能力,達到國際同等相機的水平;作為總裝背景預研項目“高分辨率傳輸型詳查相機技術” 主任研究師,全面負責相機的總體設計及研制,帶領項目團隊,獲國防科學技術進步三等獎(排名第二);作為總裝備部、五院背景項目“3.3米輕型高分辨率CCD相機”副主任設計師,負責相機的TDICCD電子學電路研制。帶領項目團隊,獲國防科學技術進步三等獎(排名第五);作為863-707重大專項CMOS相機項目負責人,負責相機的總體研制,首次研制了508所第一台CMOS相機。2005年至現在,聘任為航天五院兼職教師,主授、主編了《CCD光電成像原理及應用》教材,作為博士生導師,指導培養及教授了200多名航天碩士、博士生研究生,多次參加國際航天光學遙感會議,發表國際國内論文20多篇;發明專利10多個。

 

徐波,近年來開展了天地一體衛星導航系統領域研究:國際上首次提出一種天地一體新的衛星導航系統,國際上第一次利用多個平動軌道布置深空導航衛星,解決傳統衛星導航系統不能支持高軌航天器和深空航天器的導航問題,同時本系統具有很強的自主運行能力,此工作是國際原創。航天器自主定軌理論:利用新的測量手段(如星間測距)結合天地影像解決航天器(和星座與星群)的自主定軌以及自主運行問題,本研究工作處于國際先進水平,脈沖星以及其他天文導航方法,解決脈沖星導航在軌實時性以及提高精度的方法,變星以及其他類型天體的導航方法研究,本研究工作處于國際先進水平。深空探測總體任務設計及軌道設計:目标是國家深空探測重大工程,解決複雜行星系統,如木星系統環繞探測的實際需求,本領域研究處于國内領先。哈密頓系統控制問題:空間大型結構和許多系統都可以用哈密頓系統來描述,利用擴展哈密頓系統解決這類非線性控制問題是其中的一種手段,具有較為系統的優勢,也為傳統動力學與控制結合提供了一種新的方法,研究為國際前沿。 

 

倪茂林研究員1992年在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獲得博士學位。1992年至1997年在航天五院工作,參加了中巴資源衛星的姿态與軌道控制系統研制。1997年至2004年赴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深造,開展魯棒控制與智能機器人方面的博士後研究。2004年至2010年在航天五院空間智能控制技術國防科技重點實驗室工作,2010年至今在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宇航學會工作。倪茂林研究員已在IFAC Automatica, IEEE Trans, 宇航學報,自動化學報等國内外學術期刊和會議上發表論文80餘篇,培養研究生10餘名。現任《宇航學報》副主編兼編輯部主任、《自動化學報》副主編、《控制理論與應用》、《航天控制》、《航天器工程》等期刊編委;北京理工大學、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兼職教授、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評審專家。

學院地址:

江蘇省南京市江甯區将軍大道29号
歡迎來到ag真人中国官方-Ag亚洲集团官网

郵政編碼:211106

Ag亚洲集团官网
版權所有:ag真人(中国)亚洲集团官方网站-百家乐 ALL RIGHTS RESERVED 蘇ICP備05070685号 管理登錄
Baidu
sogou